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济公源考】
  人间活佛[1]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农历九月-九王爷

九皇诞是从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一连九天的大日子。可是一般上都是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一直到九月初九,一共10天。在九皇诞期间,信男信女们都持素,可是持素的日子长短不同,有的人持足9天,有的只是在最后3天。虽然如此,这些持素的都必须讲究身、口、意三净才是合乎规矩。这代表除了不吃荤、当然得净口及不近女色咯。。。九天的仪式包括:农历八月最后一天的“迎神”、初一到初八的祭拜仪式,当然也少不了过平安桥、过火坑,以及九月初九的“送神归海”等等。据说参与过火坑的信众得吃足10天素,而且会很安全,不会有意外。可是没穿鞋子过火坑,还是在烧着的火炭灰,我想到就怕了,真得佩服那些敢过的人。

九皇大帝(九皇爷)香火,是归国的东南亚华侨带回来的,习俗上,比如九月初一到初九的九皇斋,均与东南亚地区的风俗一样。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国人传统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与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由于中国人观北斗的历史可远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40世纪,因此中国人观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来遂产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辅星与弼星二颗暗星的说法。反後来道教则解说,这二颗暗星其实是勾陈与紫微二星的分气。每年农历九月,在马来西亚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庙会及吃素风气,其实源自中国汉代以来道教教徒举行礼斗集会的习俗。九皇诞包括了集体礼斗、拜斗的活动,这是北斗崇祀习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古人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每当北斗一变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阴阳及气候和人间的情况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便以为北斗管理星辰气候,也影响人的福寿命,并由此变化各种以北斗九星名义演变的风水命理学。人们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为消灾解难、增福添寿的方法。根据道教的北斗经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九皇爷来源有两派说法,道教九皇派和民间九皇派。道教九皇派源于星宿崇拜“九皇”是 古代中国原本是星宿崇拜的产物,和夜间指示方位赖以制定历法的北斗七星有关。古人的智慧认定北斗有九星,七显二隐,与天文考证是共通的。散布于北方天幕的七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被道家合称为天罡,在西方则被称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广泛传播的说法,使北斗成为主掌人寿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传说北斗九星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为龙汉时国王周御的妃。夫人于莲池脱服澡浴,忽有感应,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对北斗众星的信仰将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民间九皇派起源于流传在东南亚的各种历史传说,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却是以香炉代替塑像。九皇斋,从礼斗习俗而来,在东南亚久盛不衰,与当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结合,有一整套隆重而严格的庆典仪式。香客持九皇斋,从八月最后一天斋戒至重阳,这种习俗和民间普通虔信的消灾解厄、消除业障病苦、长生延寿的祈求有关。传说二、九皇爷为秦代革命烈士陈胜吴广起义前,九个结义英雄策划起义反秦,事机败露,为秦兵杀害,取去首级,弃其尸身,民怜其义,私下以九个陶瓮,盛其遗体,置于河中,任其漂流出海。

几年后,汉朝兴起,九瓮残骸,竟漂回原地。烈士无名无姓,事情甚为灵异,当地人民收拾残骸妥为埋葬,为烈士立庙祭祀。后九人显圣护民,地方官从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爷”冥衔,遂演变为“九皇爷传说三、洪门五祖与白锭香炉洪门传说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兵追杀,投奔郑成功后,被派到闽、粤、桂一带推进革命。到了蒲田,被九连山少林寺收留习武,后事情败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毁。他们逃出后,在广东惠州石城县高溪庙住下来。一日近处河中浮起一物,捞起,乃是一只白锭香炉。炉底刻有“看不懂的”四个字,并写明“五十二斤、十三两”。洪门祖宗之一的陈近南知道炉底的四个字就是“汉留文字”的暗号,意思就是“反清复明”。“五十二斤、十三两”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这则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炉”与九皇爷信仰中只拜香炉的习俗吻合。传说四、洪门天地会领袖人物万云龙在吉隆坡安邦流传很广的传说,九皇庆典是祭典洪门天地会首领万云龙。1734年,万云龙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与清兵交战而战死在湖南长沙,余下部属逃至海南岛,败兵被追杀而由水路逃往暹罗,后被迫在槟城定居。洪门会其中一部分残兵后来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种植为业,暗地里却秘密结社,罗致爱国志士,共襄反清复明义举。

有一次的开香堂(又称开香会,即新人入会仪式),警方突袭现场并严加盘问聚会理由。首领说在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见虽有拜神迹象但无神座神像,追问其故。众人一时语塞,忽然其中一首领急中生智指着身前的一只香炉说:这就是我们拜的神。看着香炉冒出缕缕香烟,警方怀疑地问:香炉是神?他是什么神?一人随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无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为真,就此作罢。自此,吉隆坡华人供奉九皇爷,就以香炉为神位了。传说五、明太祖第九代孙鲁王这是最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明太祖第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称九王爷,又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后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

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诞辰,那天早晨有香炉浮海而来,是为神降,即迎接鲁王由水中上岸。事实于1959年揭开,金门岛发现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记载鲁王死因是哮喘,并非郑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传说六、王爷郑成功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郑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带积极召集各路江湖好汉于沿海“斗母宫”内商议复明大计,共襄义举。他们利用宫内诸神千秋宝诞为掩饰,一连九天在宫内招兵买马,高举“九皇大帝”旗帜为号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圣像左右两手书日月(即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出海迎接王爷郑成功来主持大局,郑成功乃受朝廷通缉,因此,从落船到晋宫内,需以凉伞遮住,以免身份曝光。

农历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郑成功出海以到别处号召义举,准备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粮食等。起义终归失败,伤亡惨重。樟泉一带乡民为纪念王爷郑成功及众烈士史迹,每年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至九月初九一连九天,祀拜王爷祀与众多牺牲的民族英雄传统风俗习惯,九皇爷香火随之来到南洋,相传至今应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斗母宫的九皇信仰仪式中的几个主要步骤都已得到了体现,如“迎神”“请水”“送神归海”“王船”等等。传说与仪式究竟哪个更早,是为了配合仪式而杜撰了传说,还是因为有传说才刑成了仪式,难以分辨。仪式与传说的相互配合,为信仰的流传找到了某种根据,也为信仰活动抹上浓厚的神秘色彩。1)九皇诞是一个信众一年一度集体持素的日子。各人在这9日内持素的日子长短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须讲究身口意三净才是合乎规矩。

讲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锅具和所用的杯盘都不曾染上荤腥。 2)凡是举行九皇诞的地区,必定立起称为“高灯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挂九灯。立灯嵩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用来为天上的神明指路,让神明知道某处举行庆典和醮仪,相约前来同庆共欢。 (二)道教以“北斗灯仪”消灾迎祥。它代表灯仪的简化与形式化。 过去,竖灯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内藏着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铁钉(出丁)、钱币(生财)、木炭(旺盛)、五谷或豆类(丰收),现在,由於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脚架立起,也不讲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庙则仅在坛内燃起九灯。3)农历九月的最初几天,其实也正好是其他数位神明的神诞,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国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诞。 因此,按民间庙宇的每逢九皇神诞,就会出现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坛前办事与庆贺,使到九皇诞成为颇多神明跳乩集会之日;所以,名为九皇诞,却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带领信徒行仪和表演过火、下锅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銮及乩童护送九皇的绕境游行,非常热闹。4)南方人喜以“爷”尊称神明,亦因而俗称北斗九皇为“九皇爷”。另外,漳潮也俗称其地区性质的保护神为“王爷”。 村姓“王爷”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们害怕传染疾病之际,又认掌管疾病的神明为祖先和村落的保护神,是一种心理慰藉。 虽然“皇爷”不同於“王爷”,各村王爷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灯仪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最後一晚祈求驱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现了像中国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烧船的仪式。久之,对信仰认识不周详的人们也把九皇诞穿插“送王船”仪式当成送“皇船”。

中国人流传了许多称赞北斗的诗词,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认为北斗能护国保民,转移命运。由於天上的北斗的变化,可以作为人间变化的“指示标志”,因此自古以来它的现象被视为主宰国运,又被认为关系每个人自身的命运。人们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 的传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转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为北斗星,这一星辰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九皇诞辰能流行,其实代表了人们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承继,以及代表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转凶为吉,年年都抱着希望。

欢迎大家进来分享你们附近的拜九王爷实况。。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做乩童的条件与过程






做乩童的過程



推薦乩童乃是神人溝通的橋樑,要先經過祖先同意,一些山精鬼魅想藉人之軀殼採

為乩童,

附身惑世,騙取人間山珍美味供品,甚至藉乩騙色滿足淫慾等,那麼祖先當要力拼阻止了.
身為乩童如果假藉神意迷惑眾生,其罪更重,恐亦禍連祖先,不得不三思.


乩童被附身的靈駕,附身的方法,辦事的能力、層次,渡化的對象層次亦有高低之分.

乩身的穩定性,辦事會不會準,本人認為首要條件是﹔宮壇及乩身所領的旨到什麼程度。


1.玉皇降旨也要看乩身的心性及宮廟成員的理念、心態、誠心度等


2.乩童本身對其任務的認知、配合意願亦相當重要,要知心清靈才會在穩定.


3.乩童生活要沒後顧之憂,才不會為環境所逼,走偏門路.平常應學得一技之長,最好懂得一些五術山、醫、命、卜、相常識,

服務信徒,賺些錢過生活,憑己之力賺錢最心安理得.

乩童的來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選,並施予個人各種症狀,使其擔任乩童;

二是老乩童的傳承,年老的乩童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適人選繼承衣缽;

三是後天的個人自行起乩,受現場情境影響而起乩,成為乩童,此乃所謂的採乩童.


然而,要成為一位稱職的乩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的非常嚴格,

經過神明挑中為乩童之後,尚須經歷閉關受禁的訓練過程.

坐禁就是閉關也稱為受禁,通常由一禁到七禁不等,

一禁七天,但是也可以不禁.


首先要齋戒沐浴,閉關多在廟宇廂房,四周門窗緊閉,禁止與閒雜人接觸,並用紅綢布遮光,一方面防人窺視,一方面防邪進入;

內設神案晨夕焚香,地舖草蓆作床,要頭不見天、腳不踏地的修煉;

另設有簡易的衛浴設備,平時大門深鎖,

只留一洞或是開一小側門作為送食物、茶水與交換盥洗衣物之用,通常以麵食和水果為主,絕無葷魚之物,

只吃少許份量的食物,盡量避免大小便,並以通宵不眠為上法.


坐禁期間除了自我清心寡慾之外,

主要學習的有:神靈附身、驅邪押煞與巫器法術的密儀,由法師教授這些絕學,能與他(她)見面的,也只有送東西的與教絕學的.


坐禁結束即行出禁需要在法師或是老乩童的帶領之下出關


文章定位: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 扶乩》




扶乩是中国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请仙、卜紫姑、降笔等等。
扶乩需要一至数人扶住架子,在默认的沙盘上写出文字或图形,并对该讯息作出解释。占卜者声称那些讯息由神灵发出,一般来说,道经的撰写,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地狱游记一书就是扶乩所撰写的一个例子。
扶乩起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刘宋刘敬叔异苑》,时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紫姑神,凭偶像的跳动,卜未来蚕桑[1]
宋代的《梦溪笔谈》亦有提及扶箕[2],当时迎厕神紫姑己是风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于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笔的不限于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写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渐成文人闲暇之事。
时紫姑卜信仰仍普遍[3],盛行于士大夫之间,清朝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纪昀本人亦深信不已:“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4]
与纪昀同时的江南才子袁枚,其书《子不语》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关神下乩”,记叙了关帝君借由乩笔,以幽默的口吻,责备士人不够尽忠的故事。[5]
扶箕的地点可以是庙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叶名臣叶名琛之父叶志诜笃信道教,爱好扶乩,叶名琛特建长春仙馆(今应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事无大小都要问于乩手。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吕洞宾语“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最后战败被俘,时人讥之“六不总督”。箕仙不单预告事情,更能与文人对唱[6]。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党新由于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扶箕形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单人箕及双人箕。扶乩盛行于现代某些民间道教团体。扶乩目前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的道观中仍旧存在和活动。

[编辑] 注释
^异苑》:“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家(曹夫人)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气愤而死)。”
^梦溪笔谈》中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姑,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
^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 子不语“关神下乩”:明季,关神下乩坛,批某士人终身云:‘官至都堂,寿止六十。’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国朝定鼎后,某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某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跪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公大书曰:‘某生平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公之六十时也。
^刘斧青锁高议》载:杭州知府遇一对“雪消狮子瘦”对不出,遍请饱学之士也无对,于是请教扶乩大师沈延年,须臾,沈延年对出下联“月满兔儿肥”,对仗工整,令人叹服。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乩童的五保

乩童的法術大約可區分為必須流血的「巫器」與不得流血的法事二種性質。其中,所謂的「巫器」就是「五寶」,指的是:七星劍、銅棍、鯊魚劍、月斧、刺球。乩童作法時,必操「五寶」以見血,因為血是一種見誠、辟邪與符力的象徵。

以下就「五寶」簡述之。



1.七星劍:又稱寶劍或是法劍,長約二尺半至三尺之間,為「五寶」之首。劍身非鐵即銅,兩面各鑲嵌或是雕有北斗七星的圖案,此與北斗經或是星辰寶懺有關。相傳七星劍是張天師家傳兩件寶物之一(另一件為天師印),具有除妖斬魔、驅邪降惡的法力。作法時,可同時合握兩把,亦可分持兩手,稱為合劍或是雙劍。操演的部位以割舌、砍背、劈額為主。


2.銅棍:長度約二尺半,是一紅漆木棍紮刺釘支或是三角鋼片的巫器,釘子的稱「釘棍」,鋼片的稱「角棍」,皆作八行排列,十三支與十四支釘子各四排,共計一百零八支釘子,應是根據八卦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來。操演的部位以刺背、扎臂為主。




3.鯊魚劍:亦稱鯊魚齒,鋸取鯊魚的嘴前齒剔製而成,長約二尺七至三尺半之間,為「五寶」之中唯一自然物品,據說為祭日與祭海的強力巫器。選用鯊魚劍有嚴格的規制,其排列於兩側的尖齒數目雖不一,但需符合「神治鬼,鬼治神」的算數口訣,凡在「神治鬼」的數目中為吉,否則為凶器,例如1、2、3、7、8、9為吉,4、5、6、10、11、12為凶,若在凶數內,則要拔斷多餘的齒,使之符合吉數。操演的部位以砍背為主。



4.月斧:造型似一班斧頭,體積較小,連棍帶刃約二尺,為「五寶」之中最難拿捏得準的巫器。操演的部位以剖頭、剖肩為主。




5.刺球:俗稱紅柑,球體四周反插釘支,大小不一,小者五十多支,大者一百多支,皆作八圈排列、上下對稱;釘支尖處繫有串聯的紅綢線,與釘製銅棍一樣,除了可以固定法器之外,也可以避免操演時釘尖過度深入皮肉中。操演的部位除了與銅棍一樣以刺背、扎臂之外,更可以刺黏頭、背、額、臂之上,有時也拿來作擲高的表演,即刺球擲高之後用空手、裸背或是頭部去接使之釘住。
於操演「五寶」之前,乩童要行「淨身」儀式,以香把觸身,主要部位為背、胸與腹部。除了「五寶」之外,近年來一些年輕的乩童也有持「鋸刀」的,尤其是俗稱的「五王陣」或是「法仔陣」的乩童陣頭。
「五寶」本質上是辟邪法器,每樣皆有驅邪神力,所以除了乩童使用之外,民間亦拿來作「安轎」、鎮廟或是鎮宅之用。「安轎」的方法為:神轎左窗以七星劍和銅棍交叉,右窗以鯊魚劍和月斧交叉,皆成「╳」字,轎門則吊掛刺球;鎮廟或是鎮宅的法器,五樣皆有,但多單一吊掛於門楣上,其中以刺球與七星劍最為常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設壇供奉著「五寶」,使得這些巫器有神格化的傾向。




十八般兵器
特色:道教供奉五營兵將壇時,有時會擺設此等兵器,供應營內兵將運用法力時使用!




天蓬尺
特色: 天蓬尺為天蓬元帥掌管令,賜尺渡人,守持不怠與決令行,其它亦有二十八宿、南斗圖形、祖師金鼎妙化真人敕令地司太歲殷元帥部領麾下收妖文字。







奉旨令牌(封旨)
特色: 木質長型狀,是作法重要的道器,作法時用它來拍打桌面,
具有驚嚇邪魔外道,如誦經到一段落也都用它來作節制, 它正名為奉旨,就是奉三清道祖或玉皇大帝之旨意。










五雷令牌
特色: 道教三清雷部令牌,作為號令鬼神的令牌。




特色: 道教法器棒上雕刻著打邪滅巫朱元帥、行刑拷鬼孟元帥。主要功\能是滅除邪行巫師及拷打鬼魅。



金剛鈴(帝鐘)
特色: 道佛教使用的銅鈴,主要是由握柄處的造型分別之。五辮蓮花、三叉火尖型,五為五行,三叉代表三清。道士應知手握五行,代表脫離五行的困境。手握三叉火型,代表修持超越三清聖境。




特色: 其型如耳,表示修持耳根清靜,達到空性的境界。亦能包羅萬象,掌握虛空。道士藉由法器的運用,冥想頓超三清境界。




暗訪時「退身」用草人


以草人(台語亦稱代人)當作去祟的替身,常見於台灣地區種種改運,驅除邪祟的場合。

鹿港人相信鬼魂和鬼怪的存在,認為當人間的防禦出現疏忽或事主的運格較低時,鬼怪便趁機而入,致使事主身體產生不適與諸事不順。諸事不順既是鬼祟所致,那麼,將鬼祟驅除人體之外,事主便可恢復正常,在法事上,最常運用的就是草人替身,事主身上的晦氣、陰魂或鬼祟經過轉換儀式-前後拂拭的動作,替換到草人身上。替身過後,陰魂取得求索之資,需儘速回到陰間。法事上,將之連同給邪祟的銀紙一起送達水境,意為交地府辦理。

鹿港地區地方上發生災厄,由王爺領旨進行集體性的送祟也使用這種祭解方式。不過,此項儀式並不由法師親自來主持,而是由各戶家長在自家神明廳自行一一替所需家人作替身儀式,替身儀式使用後的草人事後由法師和乩童聯合地方鎮護神在夜巡後押送出境。

由於時代的變遷,為了講求效率,鹿港人已不再以草人來當「代人」,取而代之的是「紙人」,「紙人」有男女之分,草人則無。


草 人
哨角、鑼鼓、開路燈、手轎仔

哨角(號頭):為銅製的長形喇叭,是指示通過的信號。

鑼、鼓:為請神、犒將、出巡隊伍行進時,作為法事的伴奏之用。

開路燈:內為竹編,外糊黃紙,寫有廟號、神號,為神明開路前導。

手轎仔:為木製轎子,形狀為各種轎型最小者,轎內放置神明塑像或貼有神明所敕符令,平時事主問神時,乩童憑藉手轎經相當的時間,為神明所依附。



七爺八爺



七爺八爺暗訪

一般民間台灣的祭典隊伍當中,常出現一對高矮的人偶像,踏著奇怪的步伐,搖搖擺擺地走著,其中矮的名叫「八爺」,因為它的臉是黑色的,所以又稱為「赤爺」,而高的名叫「七爺」,因為臉色很白,所以也稱為「白爺」,七爺心地善良就算有人得罪他也不會計 較,所以又稱他為「謝必安」,但是八爺的脾氣很暴躁,萬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不管怎樣向他賠罪他也不會原諒,因此又稱他為「范無救 」。

台灣民間相信七爺、八爺的職責是專司趨鬼平妖、除奸去惡,在「暗訪」巡行隊伍中此兩尊人偶像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往往走在隊伍前端,負責捉拿做亂人間的鬼怪,而由於八爺較威嚴,所以在「送草人」的隊伍中也須有其押鎮,以防止鬼怪做亂。

在鹿港地區並不是每間王爺廟都有佩祀七爺、八爺人偶像,所以無此兩尊人偶像的廟宇在舉行暗訪巡行時都需向其他廟宇商借,其中鹿港大將爺廟裡的七爺、八爺人偶像的製作年代已有百年以上。




七爺謝必安
八爺范無救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八家将






















★★ 八 家 將 ★★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對於傳說和文獻考證歸納,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


二、清末「五靈公」的部將為台南軍營除瘟;


三、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四、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五、城隍所收服的山賊或「城隍十二爺」的脫胎。  上述的說法中,以第二和第五兩種最富故事性內容和台灣民間信仰的傳奇色彩,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相對地堅持第三種說法較具有嚴謹的考證基礎,不過許多學者同意他與「五福大帝」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許多資料顯示,台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他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關係。   「五福大帝」是民間的逐疫之神,亦稱「五方瘟神」,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
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並逐漸脫胎成為「王爺」信仰的同類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爺」信仰的「五府千歲」被模糊在一起,實則不論是「五府千歲」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爺均各有姓氏或全名,與上述的「五福大帝」顯然是完全不同。
網頁的內容是長久以來多方採集的結果,純粹作為非營利用途,如果有冒犯到著作權人的部分,懇請來信通知個人改善。網頁內容部分尚待補足文獻考據,陸續增補改版中,正著手學習編纂廟志與社區史,懇請各方先進多多給與指導

神桥




























神桥









民俗典故
神轎
神 轎
文轎
神明要從所在廟宇出發前往其他地方時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稱為「神轎」。神轎的種類有從很簡單的外觀,到極至複雜的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神轎是神明遊行繞境或進香祈願時的「流動房子」,不同的神明要坐不同的神轎,在鹿港的中山路上,神轎雕刻店林立,正是認識這個充滿宗教活力小鎮的好地點。
武轎
一般來說,神轎依神明性質可分為文轎和武轎兩大類,文轎是王爺、千歲等神明所乘坐,而此類神轎後方插有五方營旗,此外媽祖亦坐文轎,但有一特別名稱:鳳鸞,武轎則專為如關帝爺般武將出身的神明所配置,從外觀上來看,文轎、武轎最大的差別,文轎有轎頂,而武轎則無。
神轎用料多選檜木、漳木或烏心石所雕刻的圖案,大多由雕刻師自由配以花鳥、麒麟等吉祥圖案,而鳳則是鳳鸞必有的,轎內外的雕刻極盡華之能事,顯示出對神明的崇高敬仰。在鹿港看神轎製作,不僅可欣賞到精湛的木工,還能見識到傳統雕刻之美,可說一舉數得。

土地公轎
土地公又稱為伯公、后土、福德正神。伯公是客家人的稱呼,后土則是在幕葬時祭拜的對象,福德正神則是別名。土地公是社稷之神,換言之,最初是農神,同時也是財神、礦山業者的神明,其主要配祀是虎爺,民間最怕的是虎,故向土地公祈求得無虎害,虎遂成為土地公之乘騎。
 土地公
目前拜土地公是每月二日、十六日,尤其是求生意興旺的生意人,更是敬謹的祭拜土地公,土地公目前尚有一項重要任務即把水域。
在鹿港每間王爺廟裡均有配祀土地公之神像當作廟宇之管家,而暗訪夜巡之隊伍中,也需準備一頂土地公專用的小轎子並安插在隊伍前面作為帶路的使者。
網頁的內容是長久以來多方採集的結果,純粹作為非營利用途,如果有冒犯到著作權人的部分,懇請來信通知個人改善。網頁內容部分尚待補足文獻考據,陸續增補改版中,正著手學習編纂廟志與社區史,懇請各方先進多多給與指導。
 
 

乩童







乩 童

乩童有其特定的神靈對象,並非所有的神靈都有乩童,例如玉皇大帝、三清道祖,或是土地公、有應公等等,一般是不會有代言乩童的。乩童主要的神靈代言對象有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中壇元帥(又稱哪吒三太子)、濟公、齊天大聖....等等,也有名不見經傳的的王爺、仙姑,甚至是乩童自創的神明。
乩童降神的時候,藉由爐香、神轎、鑼鼓、乩童本身等方式,由法師誦唸普庵派或是閭山派的咒文之後,再唸恭請乩童守護神降臨的咒文。在神桌前方的乩童,逐漸呈現神靈附身的動作,身體顫動的愈厲害,並且揮拳亂打桌面,如果手中拿著令旗與劍,則會揮舞或是用劍擊打桌子,口裡唸唸有詞,此時,神靈乃完全附身。
乩童的來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選,並施予個人各種症狀,使其擔任乩童;二是老乩童的傳承,年老的乩童退


乩童是王爺的代言人


休之前,找一位合適人選繼承衣缽;三是後天的個人自行「起童」,受現場情境影響而「起童」,成為乩童。然而,要成為一位稱職的乩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過庄頭廟主神挑中為乩童之後,尚須經歷閉關受禁的訓練過程才能成為「熟童」,否則會被淘汰。
乩童操五寶
「坐禁」就是閉關,也稱為「受禁」或是「暗禁」,通常由一禁到七禁不等,一禁七天。首先要齋戒沐浴,閉關多在廟宇廂房,四周門窗緊閉,禁止與閒雜人接觸,並用紅綢布遮光,一方面防人窺視,一方面防邪進入;內設神案晨夕焚香,地舖草蓆作床,要頭不見天、腳不踏地的修煉;另設有簡易的衛浴設備,平時大門深鎖,只留一洞或是開一小側門作為送食物、茶水與交換盥洗衣物之用,通常以麵食和水果為主,絕無葷魚之物,只吃少許份量的食物,盡量避免大小便,並以通宵不眠為上法。
「坐禁」期間,除了自我清心寡慾之外,主要學習的有:神靈附身、驅邪押煞與巫器法術的密儀,由「洗淨」之後進入的老乩童或是「紅頭仔」(法師)教授這些絕學,能與他(她)見面的,也只有送東西的與教絕學的。「坐禁」結束,即行「出禁」。「出禁」就是乩童「坐禁」完畢「出關」的意思,需要在法師或是老乩童的帶領之下「出關」,這天通常是庄頭廟的大事。首先要操「五寶」法器(七星劍、銅棍、鯊魚劍、月斧、刺球),見血以表示已經受玉皇大帝的任命;再來,則實行一種儀式,例如過火、過釘橋或是爬刀梯等等,表示破禁出關,正式成為乩童。
乩童施法時流血稱為「面」
乩童的法術大約可區分為必須流血的「巫器」與不得流血的法事二種性質。其中,所謂的「巫器」就是「五寶」,指的是:七星劍、銅棍、鯊魚劍、月斧、刺球。乩童作法時,必操「五寶」以見血,因為血是一種見誠、辟邪與符力的象徵。
 
網頁的內容是長久以來多方採集的結果,純粹作為非營利用途,如果有冒犯到著作權人的部分,懇請來信通知個人改善。網頁內容部分尚待補足文獻考據,陸續增補改版中,正著手學習編纂廟志與社區史,懇請各方先進多多給與指導。
 
台中縣梧棲斗美宮全球資訊網
台中縣梧棲鎮頂寮里梧北路290號 電話:04-26577910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複製本站內容 2005年2月製
建議環境:解析度800x600像素、32bit全彩模式、IE5.0以上瀏覽器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E-mail給網站管理員

乩童图片

大二伯爷图片



以上就是阴府大二伯爷的图片啦!相信所有道教或佛教的人都会知道大二伯爷是阴府使者吧!相信每当寿命完时,大二伯爷就会上来勾魂了。

乩童百科全书














关于乩童
乩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乩童是一種華人地區特有的職業,類似歐美國家的靈媒,是道教儀式中,神明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雖然被稱為乩童,但實際上也有年紀很大的。神明上身則稱為“起乩”,而整個過程則被稱為“扶乩”。
常見上身的神明,在台灣三太子濟公等,在香港:有齊天大聖關公等,有時也有家屬的靈魂、孤魂野鬼等。乩童的工作除了當人、鬼、神之間的媒介外,還有收驚,有時甚至有治療絕症的用途(雖然其實際效果還尚未得到證實)。不過,亦有研究指出,臺灣的童乩(臺灣話),原本出處或範疇與道教乩童不盡相同,不論語源或出處比較接近南亞地區巫術。
此外,乩童可以分為文乩與武乩,神明附身在他們身上時稱為「起乩」。文乩起乩大致以吟唱、口述的方式,幫信眾醫病、解惑;武乩主要是幫信徒鎮鬼安宅,有時在街上看到手執五寶七星劍、鯊魚劍、月斧、銅棍、刺球)巡街繞境的乩童,就是武乩。




































扶乩










扶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扶乩是中國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扶鸞、請仙、卜紫姑、降筆等等。
扶乩需要一至數人扶住架子,在預設的沙盤上寫出文字或圖形,并對該訊息作出解釋。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道經的撰寫,或與神仙的問答都常採取此法,地獄遊記一書就是扶乩所撰寫的一個例子。
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時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紫姑神,憑偶像的跳動,卜未来蚕桑[1]
宋代的《夢溪筆談》亦有提及扶箕[2],當時迎廁神紫姑己是風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於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筆的不限於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寫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漸成文人閒暇之事。
時紫姑卜信仰仍普遍[3],盛行於士大夫之間,清朝阅微草堂笔记》記載扶乩之事不下百次,作者紀昀本人亦深信不已:“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4]
與紀昀同時的江南才子袁枚,其書《子不語》中亦不乏扶乩事,如其中名篇「關神下乩」,記敘了關帝君藉由乩筆,以幽默的口吻,責備士人不夠盡忠的故事。[5]
扶箕的地點可以是廟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葉名臣葉名琛之父葉志詵篤信道教,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應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事無大小都要問於乩手。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葉名琛親自扶乩,得呂洞賓語「十五日後便無事」,因此既不與聯軍交涉,也不防守,最後戰敗被俘,時人譏之「六不總督」。箕仙不單預告事情,更能與文人對唱[6]。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党新由于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扶箕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單人箕及雙人箕。扶乩盛行於現代某些民間道教團體。扶乩目前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的道觀中仍舊存在和活動。

[编辑] 注釋
^異苑》:“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家(曹夫人)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气愤而死)。”
^夢溪筆談》中說:“舊俗,正月望夜迎廁姑,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歲迎紫姑仙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
^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 子不語「關神下乩」:明季,關神下乩壇,批某士人終身云:『官至都堂,壽止六十。』後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國朝定鼎後,某人乞降,官不加遷,而壽已八十矣。偶至壇所,適關帝復降,某人自以為必有陰德,故能延壽。跪而請曰:『弟子官爵驗矣,今壽乃過之,豈修壽在人,雖神明亦有所不知耶﹖』關公大書曰:『某生平以忠孝待人,甲申之變,汝自不死,與我何與﹖』屈指計之,崇禎殉難時,正公之六十時也。
^刘斧青锁高议》载:杭州知府遇一对“雪消狮子瘦”对不出,遍请饱学之士也无对,于是请教扶乩大师沈延年,须臾,沈延年对出下联“月满兔儿肥”,对仗工整,令人叹服。























神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神打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神秘學戲法,俗稱神功師父的表演者會進行一套儀式,召喚神靈附身,再表演各種高難度表演,如身上淋上看似沸騰熱油或刀槍不入等。表演者聲稱那是因為得到神靈保護,因此身體絲毫無損;亦有熟悉心理的專家指出、這是自我催眠的力量,把人類的恐懼壓抑、並引發在平常時間不會做的所謂潛能出來。東漢晚期,道教成立六壬神功,歸入道教符籙派其中一支派。












寺廟








佛寺

雅典多利斯型赫淮斯托斯神廟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三法印,四聖諦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三無漏學 十二因緣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雅典维多利亚神庙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龍樹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虛雲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壇經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經 圓覺經大般若經 大智度論 成實論瑜伽師地論
聖地
八大聖地 四大菩薩道場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主條目:佛教藝術
寺院本為佛教建築物的總稱,現代偶爾也指其他宗教建築物;如回教清真寺;。
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即
佛寺
庵(尼姑庵):小佛寺,多指
尼姑所居之處。

[編輯] 道觀
觀:
道教建築物的總稱。

[編輯] 廟
廟是指供
民間信仰的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
宗廟;供奉祖宗的地方。
孔廟關帝廟等;歷代賢哲明將的地方。
廟宇土地廟
炎帝廟神農廟

[編輯] 民間信仰
城隍廟

[編輯] 人物紀念


文成公主廟
媽祖廟
土地廟

[編輯] 不同宗教建築的稱呼

日本佛寺
儒教,稱為文廟(或孔廟)、夫子廟
佛教,稱為寺、寺院,參見:佛教寺廟尼姑庵中國寺院列表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道教,稱為道觀(觀);
伊斯蘭教,稱為清真寺
基督教,稱為教堂禮拜堂修道院
自然神或祖先崇拜,稱為廟;
古希臘廟宇,漢語多譯作神廟或神殿;
日本
神道教,稱為神社
漢語對其他宗教的祭祀地,常譯作廟宇,如「印度教廟宇」。